州河漕运历史悠久,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漕运的诗词记录当时的景象。大诗人杜甫在《昔游》中写道:“幽燕夙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帛,泛海凌蓬莱。”在《后出塞》中写道:“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即今渤海湾),稉稻来东吴。”这些诗句描写了当时江南粮粟丝帛经过海运到达北方再转运到渔阳郡时的情景。由此可知,当年的州河,桅船穿梭,十分繁忙,是通往天津的水上交通要道。《直沽口》(元·傅若金):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元·张翥):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尊毕,喜色满春袍。《吴粳万艘》(明·李东阳):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八贡新。漕卒啸风前后应,蒿师乘月往来频。千年国计须民力,百里山灵护水神。秸铚古来先旬服,万方无处不荛仁。《皇会》(清·崔旭);逐队幢幡百戏摧,笙箫铙鼓响春雷。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
州河漕运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明永乐年间,明朝在天津蓟运河沿岸设立五大储粮仓廒,即南起天津南仓,北至蓟州城北仓廒(现蓟县一中操场北)。上仓、下仓就是其中的两个。粮米运抵蓟州后,仓而储之,以备支用。当年州河桅船穿梭、船工号子震天,一派漕运繁忙景象,成为通往天津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朝后期,由于泥沙淤积较重,漕运遂废。到了清末民国初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贩经常雇用小船,在夏秋河水增长时,利用原漕渠,往来津蓟之间。1958年,在上仓设立航运站,重新开辟北起洇溜、经上仓至新安镇 68 公里航道。 1958-1960年,县内通航里程 50km,年货运量不足3万吨。1960 年于桥水库建成蓄水,州河水位下降,船只通航受阻,水运基本停止。因此,州河是连接蓟县与天津方面及京杭大运河的水上交通要道,对促进蓟县乃至天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漕运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漕运的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但在有着六百多年漕运历史的天津,天津是“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的重镇,是江南漕运上达京城的必经之路,天津成了当然的漕运枢纽。元、明、清定都北京,途经天津地区,“漕运”的兴盛,造就了天津的发展与繁荣。古代的天津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廒以囤粮,从而出现了如南仓、北仓,上仓、下仓,东仓、西仓等成对的地名。
将州河漕运大事件与同时期名人雕塑相对应,塑造漕运文化廊道;设置漕运文化宣教点,赞咏大美州河。